養殖技術,青魚養殖對池塘條件有比較高的要求,**先,魚類養殖離不開水源的供應,養殖池塘應**地靠近水源充足地區,并且水源水質一定要清潔、清新,不能受到其他事物的污染。其次,在青魚養殖過程中,需要相應的基礎設施作為輔助,所以,養殖戶應做好電力、灌溉等方面的配套工作,例如,在池塘口位置配設抽水、加氧等設備。
通常情況下,青魚養殖池塘的**面積在0.3~0.7公頃,可以將池塘設計成東西走向的長方形。池塘選址要能夠**充足的陽光和良好的通風,池塘底部要平整,池水深度要保持在兩米左右。 [10]
我國大部分地區尤其是黃河以北區域冬季比較寒冷、干燥,不適合青魚的生長,青魚養殖池塘一般處于干涸狀態。養殖戶要利用這個時間段,對池塘進行清理、清潔及消毒工作。**先,對池塘里面的淤泥等雜物適度清理,在此過程中要在池塘底部保留0.1米厚的淤泥,然后修復和加固池塘圍堤,以**養殖期池塘內部水質和水量的合理。
清理完養殖池塘后,將其曝曬二十天左右,然后以每畝120千克的生石灰加水配置成溶液,將池塘內各個角落潑灑一遍。**再用相關工具翻動池塘內的淤泥,讓石灰溶液與淤泥進一步融合,以盡可能地消滅病菌等有害物質。 [10]
在魚種放養前9天左右要在池塘底部施加有機肥,一般用生石灰、雞糞等混合物作為有機肥施加到池塘中,**每畝施加量為280千克左右。兩天后對池塘施加氨基酸肥水膏,**每畝用量1千克,主要作用是培養累枝蟲等良性浮游生物,為后期放養的魚種提供充足的餌料。在實際養殖期間,要每11天投施一次氨基酸肥水膏,以每畝0.8千克為宜,以此為池塘水域中的浮游生物補充營養,提高其繁育速度,擴大其分布區域。 [10]
**先,要嚴格控制放養魚種的質量,從外觀上就可以看出來,良好的育種通常體型健碩、活潑愛動、魚種群體規格統一、沒有損傷情況、沒有相關疾病,必須達到國家規定的關于魚種、魚苗的質量標準。
其次,做好魚種消毒工作。在魚種放養至池塘之前,要用4%的食鹽溶液對其進行十分鐘左右的消毒,將魚種體表的病原菌等有害物質消滅掉。
**,對養殖池塘實際條件、青魚生活習性、養殖技術等方面進行分析和研究,然后合理確定魚種放養的數量。如果放養魚種數量太多,魚種密度太大,會抑制其生長速度,很容易引起相關魚類疾病。如果放養魚種數量太少,就不能充分發揮池塘的作用,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養殖戶的經濟效益。 [10]
對于投喂青魚的餌料,養殖戶們普遍選用正規商家銷售的青魚顆粒飼料,這類飼料蛋白質含量較高,顆粒也比較飽滿,比較適合于池塘養殖。一般會在距離池塘中間部位三四米左右位置搭設飼料臺,利于青魚群體向中間集中搶食,充分發揮投餌機定時投喂的作用。每天投喂次數要**達到四次左右,投餌量不能超過青魚整體重量的5%。
餌料投喂工作通常有三個階段,四五六三個月為**階段,每天投喂四次,投餌率為3%左右;七八九三個月為階段,每天投喂三次,投餌率為5%左右;十月份及之后為第三階段,每天投喂兩次,投餌率為2%。
另外,可以根據不同季節投喂不同的鮮活生物餌料。四月上旬的氣候條件比較適合螺螄的繁殖,可將活螺螄以每畝300千克的投放量投放到池塘內。八月份要按每畝200千克的投放量補投一次。螺螄分布比較廣泛,收集成本低,且是青魚**喜歡食用的生物餌料之一,它不僅能攝食池塘水域中的腐敗物質以凈化水質,還能提高青魚的生長速度,有利于養殖戶獲得更高的經濟利益。 [10]
水質調控是青魚成魚養殖過程中的關鍵環節。通常情況下,每隔9天左右添加一次新水,加水深度約為25厘米左右,維持池塘水深度在150~200厘米左右,透明度在35厘米左右。以一個月為時間單位,用生石灰對池塘水進行一次消毒,以減低水中有機懸浮物的含量,將其水體酸堿值控制在7.0~8.5之內。同時定期向水中投放微生態制劑以調節水質,使其一直維持在良好的狀態。
另外,發揮增氧機的作用,在陰天早晨、晴天中午、雨天半夜等池塘水域內缺氧情況下利用增氧機加氧,發生浮頭等緊急情況時要利用增氧機提前進行加氧。如果增氧設備發生故障,可以撒施增氧劑來增加溶解氧,確保溶解氧要超過3毫升/升。 [10]
青魚在中國各個地區都有分布,這體現了其強大的抗病害能力。養殖戶要嚴格控制池塘水質,并及時做好消毒工作,堅持預防為主,治療為輔的方針,就能將青魚的發病率大幅度降低。
可以定期利用含氯制劑等常見消毒制劑對池塘區域進行全方位噴灑,不僅能有效調節水質,還能夠預防青魚出現細菌性疾病。向池塘投喂由中藥、復合維生素等制成的藥餌,能夠有效預防青魚發生爛鰓病、腸炎等疾病。如果發現青魚發生疾病情況,要立即確診、對癥下藥,治療用藥避免高毒。 [10]
每一天的早晨和晚上,養殖人員都要分別對青魚養殖池塘進行一次巡檢,并形成定制,以此對青魚的生長、攝食等生存狀況進行及時、全面的了解并做好記錄,同時根據所了解情況來調整飼料的投放量。
青魚養殖池塘水域的酸堿值、溶解氧、水溫等數據信息能夠反映水質的好壞,所以,一定要定期進行檢測,一旦發現水質有變壞趨勢,要及時采取合理措施進行改善。 [10]